◆葉五美的由來


◆葉五美的由來

  水有源,木有本,要瞭解葉五美的由來,應先找出葉五美的本源。

 葉家始祖,最早起源於中國春秋時代(西元前七七0年開始),當時河南南陽的沈諸梁公,因受封釆地於葉,他的後人就以葉為姓,並以他的故鄉南陽作為堂號,從此葉姓人家就與南陽堂連成一體。代代相傳,綿延不絕,隨著人口增加,時代動盪而不斷遷移,到第八十五代洙公遷居福建泉州府同安縣起‧始有比較完整的史料記載。迨第一0一代亦即經轉世的第一代泰純公,再遷居廣東惠州府陸豐縣,到了第七代春日公於清雍正十三年(西元一七三五年)率領特孝、特鳳二子東渡來台灣,春日公是我們的來台祖,由於持孝早亡,在台灣開天闢地者就僅春日、特鳳二公而已。後來特鳳公娶妻張氏,共生五子,以輩行,分別取名為大榮、大華、大富、大貴、大春,這五人也是在台灣出生的第一代祖先,正好建構葉家來台後的五大房系統,自此支系蔓衍,瓜瓞綿綿,子孫興旺,難以數計。

  在早期封建時代,社會封閉,工商不振,以農立國,絕大多數的百姓人家,都是務農烏生,在君主高壓統治之下,勤勞打拼,能圖個溫飽就感到滿足。而讀書人則可透過科舉制度,參加考試,一旦及第,可以封官進爵,求取功名利祿,享受榮華富貴的生活,這在當時是受稱羨的一群,也是大家夢寐以求的最高人生目標。榮華富貴就是名利雙收,春則是一年中最宜人的季節,要是大家都能名利雙收,又永遠生活在鳥語花香的春天中,那豈不是人間至高無上的美事。是天意,也是巧合,特鳳公媽正好生五子,分別以榮華富貴春命名,五子之名正代表人間五種美事,後代的子孫遂以五美公稱此五先人,從此葉五美就代表葉家五大房,五美因而得名。

事實上葉五美僅僅是葉家源遠流長中的一個小小支系而已,是由特鳳公媽一對夫婦開始,在台灣桃園新屋的大牛欄落地生根所繁衍的後代,凡是從這個系統出來的人,都是葉五美的後代,都是葉五美的好子孫,為了方便起見,以下就以五美或五美人予以稱呼。

◆定輩行詩作為子孫命名排輩之依據

  葉五美現在所使用的輩行詩,是一首八句七言詩,一共有五十六個字,全詩的文字如下:

    泰朝道一啟天春,特大高廣旭明倫。

    斯時欲識同宗德,自此能如共本分。

    葛□河綿遍青野,壎篪氣雅及金昆。

    堂構既肯誰家子,科甲聯登在我門。

  這首詩的意思是說:太平盛世,政冶清明,社會安定,好像百花盛開的春天,正是開啟人生前程的大好時局;我們的子弟,出類拔萃,志氣高,識見廣,有如初升的太陽,光明無比。這時必須了解,正直善良是我們共同本性,照字排輩更是傳家美德;從此以後,要深切體認,我們來自同一源頭,具有無法分割的血緣關係,一定要守住倫理輩分的分際。希望後代廣孫興旺,像葛□一樣遍佈大地,生生不息,綿延不絕,世世代代相傳下去;宗親族人相處,更要友愛恭敬,忍讓扶持,能像兄弟手足般的情誼,和諧融洽,氣度高雅。不論哪家子弟,人人子孝孫賢,均能繼承光大祖業,積極研發創新,經營事業蒸蒸日上,一代比一代好;葉家子弟,自立自強,勤奮好學,刻苦自勵,參加各種考試,都能金榜題名,光耀門楣。

這首輩行詩,是從葉家的第一0一代,也就是轉世後的第一代才開始啟用,此詩於何時由何人所作,現已難考證。至於葉家後代有多少支系使用也不清楚,根據瞭解,葉五美的祖籍地中國廣東省陸豐縣的葉氏家族,亦以此輩行詩作為排輩命名之依據。用輩行詩作排輩命名之依據,是指男丁於出生命名的時候,其姓名的第二字,一定要依詩句的順序使用,一代一字,詩句的順序,就是世代的先後,輩分的高低。它的優點就是簡單易行,輩分照排,定在第二字,僅取第三字合併作為名字即可。宗親之間一看見名字,即知輩分高低,彼此尊卑有序,相待以禮,行為舉止不致逾越。以輩行詩命名、宗親間追本溯源,因為都是來自相同的祖先,有說不出口的親切感,有非常強烈的認同慼,可以凝聚族人的向心力,塑造團隊意識,好像大家部有一家人的歸屬感。宗親一定常有這樣的經驗,看到具有用五美輩行詩的姓名或人的時候,那種難以言宣的喜悅與興奮,完全寫在臉上,實非筆墨所能形容。

  按輩命名也有缺點,那就是比較缺乏彈性,姓名三個字中,姓葉與輩分二個字固定,只能取第三字,可以選擇的機會有限。況且五美後代昌盛,子孫眾多,好名字大家部想用,因此名字相同重複者,時有所見。以現有之子孫推算繁衍之速度,再過若干世代以後,必將成倍數成長,屆時名字相同重複者,可能普遍存在。不過現有華文文字僅有九千餘字,而華人的姓名絕大多數採行三個字,其中去掉姓一個字,剩名字二字,基於命名時,大家部想用較有意義而又吉祥的字。

因此不論是否按輩命名,大家都在較常用常見的字上轉來轉去,名字相同重複者,隨處可見,隨時可見。說來也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,因為名字只是符號而已,要辨明一個人的身分,除了名字外,還要查考出生時地、身分證號等,以現行戶政制度之健全,即使姓名完全相同,每個人的權利義務事項,絕對不會弄錯,這一點應儘可放心。

   經詳查葉五美之族譜,此輩行詩啟用後,自第一世之秦字輩開始,至第十二世之旭字輩共十二代人,絕大部分都是照字排輩來命名。第一至第八世是出生於中國福建和廣東,第九世到第十二世則均係在台灣出生,十二代人少說也綿亙了二百四十年的歲月,並不因年代久遠而忘記祖宗遠規,幾乎都能謹守照字排輩之傳統來命名,五美先人服膺祖訓之精神,實在令人佩服。到了第十三世明字輩時,便梢有改變,有少數的人命名未按照字輩排,從此之後,宗親之命名顯然比較自由開放,雖然大部分的人還是堅守照字排輩之庭訓來命名,但或多或少總是有人會例外的,這在多元、民主的社會中是常有的現象。的確,現代人為子女命名,總是喜歡取個有意義、吉祥、好聽又好寫的名字,如果規規矩矩的照輩排,可以選取的只有最後一個字,搞不好將來的華文字還會不夠用。社會越多元進步開放,每個人就越有自己的想法,有的人相信命名學,有的人去排筆劃,有的人去搞陰陽五行,這樣做就真能取個好名字嗎?照輩排就會比較差嗎?五美文化絕不因年代深遠而變質,五美人堅持的是走自己的路,走一條具有五美特色的宏觀大道。請問在台灣有幾個姓氏的祖先,能留下五十六字的輩行詩,供後代子孫使用?

這就是我們葉五美的寶貴文化資產,能夠繼承與發揚文化資產,正是五美宗親團結同心,凝聚力量的表現,更是五美人憑以挺立傲世,行遍天下的本錢與標識,人人以此為榮,除非有萬不得已之情形,請善加珍惜,奉行不渝。並且祈望五美人,能父以教子,子教孫,大家都能將此輩行詩熟記在心,琅琅上口,永遠不忘祖宗規。

  在此也有一些有趣的問題,五美男丁要照字輩命名,那麼女性是不是也要照字輩命名呢?在早期的農業封建社會,女性是沒有地位的,不受重視,因此,在制度的設計上,往往是被排斥的一群,五美遺規也不例外。五美女性可不可以照字輩命名,依習俗與例規並未作特別要求,在實務上迄未有先例。現代社會多元進步,男女平權終屬時代潮流,不論男女,既然都是五美子孫,基於宗親一體的倫理需要,五美女性照字輩命名,值得鼓勵,起碼見輩分知尊卑,免得錯把姑婆當姪孫,以前重男輕女的時代應該過去了,五美人踵武前賢,試著把五美文化更加發揚光大吧!另一個問題是這五十六字輩用完後怎麼辦?這確是個問題,截至西元二00二年僅傳至第十九世,還有三十七字輩可用,最保守的佔計六百年內無須為此事操心,屆時應如何再定輩行詩,是五美後裔自行訂定?還是與原鄉的同源宗親磋商研定?相信五美子孫會有睿智完美的決定。

◆設五美公祠堂供奉祖先由子孫共同祭拜

  祠堂是供奉祖先的場所,台灣有一句俗語:「一人一家代,公媽隨人裁()」,公媽就是祖先,這句話的意思是說,在台灣每一戶人家,都可以自設祠堂供奉祖先,他人管不著。但是這句話對葉五美是不適用的,五美人就是與眾不同,五美後代家中只能設廳堂,俗稱大廳,作為平日待客或婚喪喜慶及其他重要活動之場所,它可以供奉任何神祇,就是不能供奉祖先。

 五美人的祖先,只能供奉在五美公祠堂裏面,這是一個非常少見又特殊的完美設計。   

   春日公、特鳳公甘冒生命危險,離鄉背井,東渡台灣,開創新天地,在墾殖的過程中,深深體會自然與人為環境的險惡,自己又人單勢孤,梢有不慎,就會客死異鄉,難圓心中美夢。為了要達成既定的目標,唯一的辦法就是團結,團結才能克服一切阻力與障礙,正當時的條件之下,也只有團結才能逢凶化吉,履險為夷。於是訓示所有子孫,大家一定要抱著同生共死的精神與決心,才能完成共同的心願與理想。彼此朝夕同吃共墾,目標一致,誓言不論生死,永遠在一起,由此建立了五美人的團隊意識,基於這種理念,五美人陽居在世要同甘共苦,縱使死後到陰間也要相處一室中,生前死後都不分離。早期五美先人唸書的機會不多,但對制度的建立卻能即說即做,絕不拖泥帶水,這就是五美先人可貴之處。是以乃興建五美公祠堂一座,五美後人稱之為公廳,規定所有宗親死後一律進祠堂當公媽,集中就位,不可分割,五美公祠堂亦只此一家,別無分號。一入祠堂,不論先來後到,都是公媽,大家有福同享,有難同當,不分彼此,全體一致,共同接受子孫祭拜。

  五美族人除出嫁之女性外,包含媳婦及贅夫死後都要入祠堂,入了祠堂才能當公媽。一般而言,宗親死後三年內,在自宅以吊籃擺放香包之方式自行祭拜,這是入祠堂前的緩衝時期。三年期滿,備妥祭品,攜同吊籃內之香包,至祠堂上香祭拜後,將香包內之香灰倒入香爐內,稟告祖先第某世第某房的某某人來祠堂報到,永遠跟大家作伙了。以上的儀式稱之為合爐,完成合爐程序,基本上就是公媽了。另外,在祖宗牌位上也要添加一筆,書寫第某世第某房某某之神位,至此,整個入祠就位儀式全部完成。

自當公媽之後,因為大家都是一家人,同住祠堂中,只要子孫來祭拜,大家部有份,所有的祭品、香案、紙錢等等,公媽共同享受,食衣住行育樂統包,五美先人在陰間可以任逍遙。以現代人的觀點來說,這就是推行完善的社會福利制度,在人世間,這是一個具有崇高理想化而又吃力不討好的良法美意,一切非錢莫辦,錢從那裏來?靠稅金。人人部想獲得良好的照顧,但要多繳一點稅,個個不願意,這是人類的劣根性,古今中外都一樣,最後勢必引起普遍反彈,人民好逸惡勞,企業出走,財政惡化,難填無底洞,而走上不歸路。五美先人知道它的關鍵所在,每個五美人將來都要當公媽,因此設計五美公祠堂制度,把它拿到陰間去運作,公媽由子孫祀奉,公媽享福,子孫樂意,毫無窒礙,五美先人之智慧,能不教人佩服嗎?

◆五美公祠堂天天開放日日可拜

  由於產業科技之發展與運用,促使社會快速變遷,從前是農業社會,現在進步到工商社會,正因電子資訊業的蓬勃發展,將來會進步到什麼樣的社會,我們也很難預知。因此對於各種典章制度或禮儀規範的建立,一定要隨時代的不同而予改進,方可長期被接納保存而流傳下去。五美人在這方面確實有獨到之處,不管做任何事情部有所本。經過長期仔細的研究歸納,五美人行事都會依循簡單可行,彈性靈活,普遍一致,開放包容等原則去設計,看似稀鬆平常,其實蘊含高深之哲理,周密無比,因此所立下之宏規建制,面面俱到,既沒有繁文耨節,又少禁忌,子孫自然人人樂於接受,可以傳之久遠而不墜。

  先人於建立祠堂之初,即預知將來一定子孫興旺,要上報祖先之事繁多,乃決定採行開放政策,五美公祠堂全年無休,天天開門,日日可來祭拜,子孫方便,祖先高興。這與其他姓氏祭祖,須擇時日集中一次舉行,且逾時者不可再拜之方式,簡直不可同日而語。

 其眼光與胸襟足為後世處事之明燈與典範,緬懷先人,子孫是何等的幸運啊。約略言之,五美後人祭祖可分定期與不定期二種方式舉行,定期祭祖,就是依照前人所定之節日,到祠堂祭拜祖先。祭祖,五美人稱為拜公媽,前面說過,要拜公媽,就一定要到祠堂去拜,這與一般人不同,別人是公媽可以分割,一路分一路割,分割到最後便離散不全,只能各拜各的,能保留直系者已不簡單,那裏談得上什麼叔伯兄弟情?五美則是人人入祠就位當公媽,絕對不許分割,公媽人人拜,人人都要拜公媽,當然公媽是越拜越多,公媽越多,子孫所獲得的庇蔭也越多,因此來拜公媽的子孫也越來越多,越旺越拜,越拜越旺。在祭祖的日子裏,如果子孫想偷懶,有以住得遠,有要事不方便,或是有只要說得出口的各種理由,不能來,不想來拜,都沒關係,因為絕大多數的子孫都會來拜,何況我們又是採行完善的社會福利制度,只要有人來拜,所有的祖先均利益均霑,資源共享。你不拜,別人會拜,這次不來,下次會來,甚至今年不來,明年一定來,只要敬祖的誠意在,時時心懷祖先,祖先雖然看在眼裏,也都會諒解不加計較。但是說也奇怪,五美人因身上流著共同的血液,對祖先幻思慕懷念,既虔誠又特別多,只要自己覺得有幾次該去祭祖而沒去時,內心深處總有失落感,好像有什麼事沒有完成,因此五美子孫不論遠在何方,不論事業多忙,不論生活過得如何,大家心裏想的都是一樣,一定要排除萬難,突破時空阻隔,下次祭祖一定要到。

五美公祠堂定期祭祖之日期計有:

一、 農曆正月初二 日。

二、 農曆正月十五日 元宵節。

三、 農曆二月初二 日春祭。

四、農曆清明節。

五、 農曆五月初五 日端午節。

六、 農曆七月十五日 中元節。

七、 農曆八月初二 日秋祭。

八、 農曆八月十五日 中秋節,

九、農曆冬至日。

十、農曆十二月除夕日。

  以上所有的祭祖日,均不必集中定時舉行,只要在日出後,日落前都可以,隨宗親個人方便,先來先拜,拜完即退。因五美子孫興旺,來祭拜祖先的人實在很多,每逢祭祖日,祠堂裏必定人潮擁擠,整日川流不息,不亞於市集。在祭品方面,早期以自己飼養的家畜為主,湊齊三樣即可,最普遍者為雞、鴨、鵝三者擇其一,再配以豬肉或魚(魷魚)或蛋、豆腐干為多。現在則葷素不拘,鮮花水果、糖果餅乾,糕餅罐頭、飲料素品無不可,子孫的心意,祖先都能領受。

  除了以上所說的定期祭祖日外, 農曆一月初一 日,新正過年的日子,也是蠻特別的,值得一提。因為在早期經濟未發達,交通不方便,社會封閉,還是個典型的農業時代,宗親們一年到頭,都要為農事忙碌,毫無餘暇餘錢去作休閑活動,遑論觀光旅遊。那麼過年最佳的去處,就是上祠堂,大家穿上新衣新鞋,扶老攜幼,成群結隊,說說笑笑,甚至敲鑼打鼓前往祠堂聊天聚會,一則是向祖上禮拜,再為行春踏青,三為宗親相互請安話家常。由於是新年的第一天,大家心情愉快,心裏沒有負擔,帶些素品、清茶,祭完祖先後,就把它當成郊遊的點心,人人部是高高興興出門,快快樂樂回家。這種自發性的活動,久而久之便形成一個很特殊的慣例,可去,可不去,隨各人意。

但是宗親之間大家都相信,這一天上五美公祠堂,一定能祈福納喜,作物豐收,心想事成,所以這一天,也是祠堂在一年中最多宗親前往的一天。有一點要特別注意,本日可以不備祭品,如果要帶,僅以鮮花、水果、糕餅、糖果、清茶等素品為限,而且本日早餐,所有五美子孫一律素食,這是祖先留下的遺訓。
  至於不定期祭祖,是指宗親遇有添丁增口、婚喪喜慶或有重要事情稟報,或需指點迷津請求庇佑,或久未向公媽請安等等。完全視宗親個人的需要,各自辦理,沒有任何的規定,也不作任何的限制,既不鼓勵,也不禁止。反正五美公祠堂全年無休,天天開放,日日可拜,宗親有任何需要,自行決定即可。
◆興建祖塔安奉祖先遺骸
  五美文化的精髓,就在能夠與日常生活完全緊密結合在一起,蘊含傳統與創新,建立在實用價值與普遍一致的基礎上,只要是五美人,不分貧富貴賤,大家一體適用,也唯有如此,才能代代相傳,行之久遠。前人簡單的神來一筆,往往能夠化不可能為可能,留給後人無限的邁思與敬佩,前面所提到的五美公祠堂之建立,就可看出五美人的智慧與遠見。在早期,台灣還是移民墾殖時代,地廣人稀,有誰會想到,將來會有死人要與活人爭地的情形發生?人死後,子孫都會挖空心思,尋找洞天福地供先人長眠,以便庇蔭子孫。

 五美先人為建美麗新家園,日夜墾荒拓地,慘澹經營,雖略具規模。但子孫眾多,食指浩繁,初期的經濟條件,並不充裕,先人死後,只能依習俗擇地安葬,年代一久祖墳散布各處,子孫掃墓祭拜,東奔西跑,頗感不便。而且與五美人生前死後,永遠在一起的團隊歸屬認同,有所違背。子孫於建立家業後,乃籌議興建納骨祖塔,集中安奉先人骨骸,方便掃墓祭拜。五美人個性乾脆,想到了好主意,說做就做,絕不猶豫‧於是擇定祠堂北方約 一百公尺 處,興建一座類似防空壕型式之墳塚,作為祖塔,並題為第一佳城,以安奉祖骸。塔成之後,便將散處各地之先人骨骸,集中進塔奉厝,以當時之眼光來看,是有些規模。但是五美子孫,繁衍之快速眾多,實在令人無法想像,二、三代人尚可容納,以後勢必不敷使用。族中長老們一則喜見子孫興旺,再則為未雨綢繆計,又有規劃就地擴建祖塔之議。好的意見,總是很快獲得宗親之贊同支持,現在的五層納骨祖塔,就是於西元一九八六年三月興建完工的。據估計此塔可使用一百年,至於百年之後,是否再就地擴建,或就現有之腹地空間,研議興建二、三塔,相信後世的子孫,應會有與前人相同之智慧,來處理這個問題。
  五美族人,凡是死後能人祠堂就位者,其遺骸就能奉層祖塔,遺骸進塔完全是免費的。進塔之前,要用骨灰罈裝好,並寫上第O世第OOO名諱,罈子的大小,要符合規格,高度寬度都不能超出格位。
祖塔塔門,平日是封閉的,不得任意開敔,要視需進塔之骨灰罈數量或按年開放,必須挑選吉時良辰才能開塔門。宗親如遇親人過世,只須先將其骨灰罈,暫厝祖塔第一層右側廂房內即可,其後整個入塔時間、儀式、安放位置等,均由各房所推選組成之經理人管理委員會去進行並予記錄,不必勞煩宗親親自處理。
  目前規定統一祭拜祖塔日,為每年農曆清明節,儀式自上午九時卅分開始,全部程序不超過一小時,清明掃墓之意義,在於飲水思源,永懷先人,慎終追遠。對五美人來說,這是一年中唯一需要定時集中舉行的祭典,宗親尋根祭祖之餘,相互請安問候,倍覺溫馨感人。在簡單隆重之儀式結束後,即不允許再有個別祭拜,祭品葷素不拘,每年並由五大房輪流主祭,凡是輪到主祭之各房宗親,幾乎都是戶戶參加,其他各房亦絕大部分會來參加。五美人團隊意識強烈,對先人遺規拳拳服膺,自祖塔建成啟用之後,從未發現於祭祖儀式結束後,有個別祭拜之情形。而且來掃墓祭祖之宗親,一年比一年多,最近每年來參加掃墓祭祖之宗視,都超過五千人,試想,一個掃墓祭典在同一時地集中了這麼多人,那是何等場面?在台灣有那個姓氏人家有此可能?五美人締造了台灣奇蹟,也難怪西元二00二年的清明節,有大批電子媒體如公共電視、中天、東森等電視台,都慕名遠從台北來採訪報導,次日各大平面媒體如自由時報、中國時報、聯合報等,亦均有顯著的版面刊出,葉屋傳奇從此傳開,遠近馳名。平心而論,五美人對表面的虛榮,向不重視,五美人在意的是,這種發自內心情感的血緣凝聚,團隊的歸矚認同,和生死一家人所交織而成的五美特質文化,要永續傳承。
  所有的祖先遺骸,幾乎都進了祖塔,對子孫掃墓祭祀方便不少,但有很少的例外,有作說明交代之必要。

據說距離祖塔東南方約 一公里 餘遠的后湖嶺,是處風水寶地,葬在其上的墳墓仍有數個尚未清理入塔,其中最有名的一座,也是與所有五美族人都有關的特鳳媽 張太 夫人之墓。沒有特鳳媽,就沒有五美族人,既然是龍穴之地,就不得破壞,要永遠保存下來,後代子孫眾志成城,毫無二意,是以特鳳媽之墓,至今完好如初。每年清明節上午七時卅分集中一次祭掃,要祭拜特鳳媽之墓,就得趕早,照祖塔例,每年由五大房輪流主祭,其餘各房子孫隨意參加。但是五美人的向心力,真是令人感動,每年自四面八方,趕早來掃墓的子孫,簡直是滿坑滿谷,擠得水洩不通,也同樣是一年比一年人多,我想五美子孫興旺,不是沒道理的。至於仍留在此地的幾座墳墓,其後世子孫,自然會作妥善管理。
  祖塔興建目的,在安奉先人遺骸,在早期,五美先人過世後,大部分先經土葬三年,再行撿骨,裝入骨灰罈內,進塔保存。倘若於撿骨的過程中,遇到屍身未完全腐爛時,嚴重者重行掩埋,他日再行撿骨,少部末爛者,則將其直接澆上柴油就地火化。採行此種撿骨入塔之方式,其用意就在騰出墓地空間,可以重複掩埋使用,而避免死人興活人爭地,已具有相當前瞻進步的概念。然而現代殯葬禮儀習俗之簡化改進,使用火葬之方式,更是直截了當,既然五美人百年之後,人人都要進住巍峨壯觀的五美祖塔,在此建議大家,儘量採用新式的火葬儀式,給自己尊嚴,也給子孫方便。
◆是福佬人還是客家人
  這個問題對宗親而言,多少有些困惑,為什麼五美人都會講福佬話與客家話?而且講話的腔調用語又自成一格,宗親不論在任何時地見面,都愛使用自己的語言,那種親切感,實在很難用筆墨形容,我想這正是五美人的光榮與驕傲。
  翻開葉家之遷徒史,遠的不說,關鍵在第八十五代洙公,其於中國唐朝末年,隨王審知入閩。王審知於西元九0九年至九四五年,在福建建立了歷史上五代十國中之閩國。沫公入閩後,居於泉州府同安縣,此地為百分之百閩南地區,使用語言為閩南語,葉家在此傳了十五代,可說是完完全全的福佬人。到了一0-代,亦即現在所稱經過轉世後之第一代泰純公移居廣東,初到海豐,後移至惠州府陸豐縣,此係客家地區,使用語言為客家語,入境隨俗,為了生活,為了適應新環境,必須學會客家語。一直到春日公渡海來台時,在此地也住了七代之久,也成了不折不扣的客家人,葉家的優良傳統家風,就是不忘本,由閩南遷栘至陸豐,兩地所使用的語言完全不同,為了生存必須學習新語言,同時並要保留原來的語言。基本上移居陸豐之葉家,仍自認為閩南人,所以便形成了一種例規,在家裏要講原來的語言-福佬話,在外與客家人接觸要講客家話。二種語言交相使用,互為影響,久而久之,便形成特有的腔調與用語,而獨樹一格。現仍在原鄉-陸豐居住的旁系宗親,到目前為止亦未政變,仍舊是二語並用,可見葉家是如何的擇善固執了。
  先人來台後,最初居住嘉義,不久北遷至大溪墘,這二地都是閩南人強勢地區,對外必須使用福佬話。數年之後又再度遷往觀音三座屋,最後在新屋大牛欄定居下來,而這二地又是客家人強勢地區,對外必須使用客家話。在台灣不論是在任何人的強勢地區,族人都是老神在在,一律因襲舊規,二語並用,見閩南人說福佬話,見客家人說客家話,流傳至今未曾改變。我們知道大牛欄位處新屋鄉靠海的偏遠地區,除了我們葉姓家人外,幾乎全部都是客家人,族人只要踏出家門一步,便非用客家話無法與人溝通,到鄉公所、衛生所、派出所辦點事,非客家語不通;上街購物買賣交易,甚至到診所看個病,都要講客家話,就連請工人幫差,也非用客家語無法交代任務。
更怪的事,是葉家來台後的前五代人,所嫁娶的對象,清一色是客家人,所有親戚,朋友、同學、鄰居都是客家人。五美人就這樣被客家人圍得密不透風,在這種環境下,又歷經二百餘年,照講五美入早該被強勢的客家族群所同化才對。但事實不然,五美人非但未被同化,反而同化了不少客家人,這是一項歷史的奇蹟,五美文化植根之深,源遠流長,實非泛泛三言二語而可道盡。
  追根究底,五美人的母語就是福佬話。前面提過先人來台後的前五代人,清一色都娶客家人當媳婦,因時代不同,以後才逐漸改變。客家媳婦進門後,婆婆交代的第一件事,不是要如何洗手作羹湯,也不是怎樣下田幫農事,而是從現在開始要學講福佬話,等到第一胎孩子出世後,就要完全講福佬話,並教孩子講福佬話。移民墾殖的農業社會,根本就沒有什麼家庭生育計畫,結婚之後大概一年左右孩子就會出世,於是五美人便有一個不成文的例規,客家媳婦進門一年後,不論有無生育,在家一律要完全使用福佬話。當然,語言的學習,有人悟性高,學得快,有的適應期長,學得慢,在學習的緩衝過渡期間,可以使用客家語,也可以閩客雙語互用。因此,往往會出現很多半生不熟的辭句語言,或是濃濃的口音怪調,平添不少生活樂趣。如果遇到娶進之客家媳婦較不用心,一年後仍學不會福佬話,這時家中長者會看不過去,輕者不再用客家話與之交談溝通,促其加速學習福佬話。重者會讓你掛個「背祖」的罪名,在家不講福佬話,就是背祖的行為,背祖的人,一輩子不會有好結果。當然,這是刺激的成分居多,你再不好好學,我老人家真要生氣了,搞不好那天老爺爺的長煙斗當頭罩下,你也只好吃不了兜著走了。反正五美人不論是從嬰兒的牙牙學語,或是新進的客家媳婦,只要在自家內對自己人,一律使用福佬話。

五美人就是有這種強烈的歸屬認同,始終自認自己是閩南人,母語就是福佬話,對外講客家話,是適應環境的需要。五美入除非搬出老基地,已被客家化者外,在家從不教小孩講客家話,因為五美人長期處在客家強勢地區,由擴環境使然,每一個人到了大約小學將畢業的年齡時,自然而然學會客家話。這樣一代傳一代,雖處族群文化弱勢中,但五美人天生具有開放包容的胸襟雅量,不排拒任何具有優良傳統的美德與文化。為了事實的需要,可以學習周遭的生活習慣與信仰,也可以學習對方的語言,而直接融入對方的主流社會中。不因族群不同而有扦格,更不畏懼強勢而自閉,大家和平相處,融洽和諧,這在台灣史上誠屬難得一見。此無他,五美人不忘本之精神有以致之。
◆大牛欄-葉五美的發祥地
  西元一七三五年吾祖春日公率特孝、特鳳二子,從中國廣東陸豐原鄉出發,橫渡當時人人聞之喪膽的台灣海峽黑水溝,甘冒面對無法預知的未來,歷經艱難險阻,他的目的就是要為後世子孫,尋找一處可以聚養生息,安身立命的人間樂土、為了早日達成心願,來台後未嘗一日稍懈,尋覓再尋覓,遷徙復遷徙,皇天不負苦心人,父子心中的美麗圖畫,腦海裏的香格里拉,終於呈現了,那就是可以繁衍生聚的錦繡大地-大牛欄。
  大牛欄位在桃園縣新屋鄉靠海的偏遠地方,原來只是一個小聚落。顧名思義,牛欄是圍柵關牛的地方,大牛欄就是圍柵的地方很廣,可以關很多牛的地方。早年此地為何會有這麼多牛,乃因水草豐美,有人在此放牧很多牛隻,因而得名。先人到此之後,確實覺得這個地方很美,不但野草茂密,而且遍地長滿蕃藷,水源不缺。

西望無邊之海洋,似乎故鄉隱隱可見,頓感心靈有所慰藉,忘卻東渡時之生死風險,只覺眼前一片光明,離鄉背井之美夢終將實現。於是決定在此建立新家園,永遠定居,不再遷徙。日夜墾荒拓地,開闢良田,尊定基業,孕育子孫,生於斯,長於斯,傳於斯,世世代代在此傳承了二百餘年。由點而線而面,先人在此開疆闢土的結果,五美基地相當廣闊,它包括整個大牛欄全村,下埔村半村后湖嶺全部,石牌村、下田村的一部分。日後因子孫興旺,為了追求更美好的前程,不得不逐漸向外發展,現在不但子孫遍布全台,甚且國外亦頗多五美後裔。不管怎麼樣,習慣上五美子孫對外,大家部自稱為大牛欄人,因為大牛欄是葉五美最早的發祥地。沒有大牛欄,五美先人不知要飄泊至何日才能安定下來,大牛欄是五美人的立足點根據地,先人在此站穩腳步以後,得天時地利人和之助,發展迅速,很快建立起自我品牌-大牛欄葉屋。遠近馳名,只要提到大牛欄葉屋,它就是代表葉五美。大牛欄是五美人的靈山聖地,心中的精神堡壘,滿佈先人的血淚遺跡和智慧結晶。五美人念茲在茲,那裏有五美公祠堂,五美公祖塔,是五美後人心靈寄託之所,有五美人的共同記憶,是五美人的故鄉,永遠的故鄉。
  多年前鄉公所已經將大牛欄村改名為永興村,改名之理由是否與葉家太過興旺有關,不得而知,因既然已經定案而又事隔多年,實在無須再去追查細問。事實上現在的永興與早期的大牛欄,已大不相同,以前整個大牛欄地區都是農田,綠波萬頃,一望無垠,稻浪翻風,蝴蝶蜻蜓飛舞其間,隨處可見牧童騎牛背,雞犬相聞,炊煙裊裊,完全是一幅生氣盎然的鄉村景象。五美人在這種美景天成之環境下孕育成長,樸實無華,樂天知命,與世無爭。現在的永興則蓋起工廠、公寓住宅,寬廣的西濱公路貫穿其間,產業道路、農路四通八達,整個農村作業幾為機械化所取代。
為了追求更更好的人生,目前大部分的五美子孫,都已向外遷移發展,這是時代改變,社會進步的現象,誰都無法阻擋,五美人躬逢其盛,自不能置身事外,於是紛紛勇踏先人步伐,再度出外開創新天地。永興永興就是永遠興旺,不管地名怎麼改,五美人思鄉念祖的情懷永遠不會改;不論時代環境怎麼變,五美人生死在一起的心永遠不會變。大家都是來自大牛欄,永遠都是一家人,不論你在何方,最後終究都要落葉歸根回到大牛欄。記得,逢年過節或有空的時候,請攜家帶眷回來看看,那是我們五美的發源地啊!
◆結 
  為什麼五美人死後都必須入祠進塔?為什麼每逢祭祖日,五美公祠堂從早到晚人潮不斷?為什麼清明節祭拜祖塔時,會出現五六千人以上的壯觀場面?為什麼傳世已經超過十代了,五美後人仍無法忘懷特鳳媽,每年清明自動前往掃墓的子孫不下千人?為什麼五美人提到大牛欄就喜形於色?這一連串的為什麼,正代表五美人的精神與榮耀。五美人身上流著共同的血液,心靈相通,心手相連,榮辱與共,平常真的很難講出為什麼會這樣,但是時間到了,大家就是會自動這樣去做。不是五美人,實在無法了解五美文化的精髓與意義;不是五美人,很難體會五美先人的智慧與遠見。先人一面要為子孫開基立業,另一面要肩負承先啟後大任,創業與守成並進,遺留子孫之文化資產俱屬宏規建制,非有過人之勇氣與毅力難竟其功。現在簡單作個總結,那就是在理念上,強調團隊意識,歸屬認同,永遠一家人。在思維上、採用簡單易行、彈性靈活,普遍一致,開放包容等原則,在作法上,重視宗親一體,各房兼顧,尊重前輩,培植後進。這正如同鼎之三柱,構築五美堅實磐固家風與特有文化,願宗親謹守之,發揚之,進而傳之久遠。

 倫芳兄佳作

葉五美現在所使用的輩行詩,是一首八句七言詩,一共有五十六個字,全詩的文字如下:
    泰朝道一啟天春,特大高廣旭明倫。
    斯時欲識同宗德,自此能如共本分。
    葛藟河綿遍青野,壎篪氣雅及金昆。
    堂構既肯誰家子,科甲聯登在我門。

字詞解譯:

 葛藟:指一片連接在一起的草原,意義指團結一致!
壎篪:壎是吹奏的樂器,篪敲打的樂器,兩者合奏,聲音優美,意指兄弟和睦

日再兄加註~~~

本篇發表於 Uncategorized。將永久鏈結加入書籤。

發表留言